小通草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原创连载46岁的他贫病交加的死在小旅 [复制链接]

1#
自媒体短视频运营求职招聘QQ群 http://www.jpm.cn/article-124253-1.htmlloveall

那些书法家们~第48篇

46岁的他,贫病交加的死在小旅馆里,他留下了“书谱”

文/卢秀辉

垂拱三年,年,是年孙过庭42岁,书法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诞生了,那就是《书谱》!4年后,他46岁,贫病交加的他,死在了洛阳植业里一个小旅馆里。他的生命符号戛然而止,可他的艺术符号却大放光辉,万古长青。孙过庭生也是谜,死也是谜。一说名虔礼,字过庭,河南陈留人。一说名过庭,字虔礼,浙江富阳人。根据《书谱》自题,自称为吴郡人,名过庭。

生也不幸,死也不幸。他出生寒微,人到四十岁了,才做了个小官,小到可忽略不计。率府录事参军,率府,太子有十率府,掌东宫兵仗、仪卫及门禁、徼巡、斥候等事。他的录事参军之职又是什么角色?管本单位的文书,纠察府事。死也不幸,贫病交加,工作又丢了,“以性高洁遭谗议而去官”。意思就是官不大,遭人背后落井下石,被人在领导面前告了刁状,被炒了。当是时,天下盛行告密,大开告密之门。各地告密者纷至沓来,往赴京城。而沿途地方官员,以五品官员的待遇给予接待,到京城以后,武则天还亲自召见。那样的大环境,“以性高洁”的人怎么见存于官场?最后,在洛阳的一个小旅馆里凄凄惨惨地去世了。

他一生都生活在武则天掌权的时代,而武则天在选拨人才上用了那么多办法,为什么就没有选到他?不要说书法理论了,就凭他的书法,也是傲视当时啊,唐高宗曾经评价他:“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、献”,陈子昂《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》中说:“值凶孽之灾,四十见君,遭谗慝之议”。可见,他当时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。否则,一、他不可能见到高宗皇帝。要知道陈子昂是他的学生,陈子昂的《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》、《祭率府孙录事文》是有关孙过庭最真切的一手资料,他既然连皇帝都见上了,可是奇怪的是,仕途为什么如此不顺呢?二、唐高宗曾经评价他:“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、献”,这样的评价还差吗?可是,他不要说飞黄腾达了,连饭碗都没保住。不得不说,在这个人身上集中的太多的谜团了。

《书谱》首题:“书谱卷上。吴郡孙过庭撰”,奇怪的是卷下则踪迹全无。一、难道当时有卷上、卷下?二、写了卷上没有来的及抄卷下,人就殂了?三、或是卷下没有写呢?

《书谱》是写的什么?他说的是:书法有没有评定标准?基本上围绕着一个中心,然后及其余,“吾尝尽思作书,谓为甚合。时称识者,辄以引示,其中巧丽,曾不留目。或为误失,翻被嗟赏。既昧所见,尤喻所闻。或以年职自高,轻致陵诮。余乃假之以缃缥,题之以古目,则贤者改观,愚夫继声。竟赏毫末之奇,罕议锋端之失。犹惠侯之好伪,似叶公之惧真”。

他认为,书法该由哪些人评判?看样子,这个问题古已有之,今人的问题不过是重复前人的错误。在孙过庭的眼中,有一种人,“其中巧丽,曾不留目”,为不懂书法的人;还有一种人,“或有失误,翻被嗟赏”,他不但不懂书法,因为能说会道,也能刷两笔,所以,这些人的错误见解,会误导书法;还有一种人,“或以年职自高,轻致陵诮”,职务高、资历老,但是,不负责,不想说、不愿说、不肯说。这个评判群体可以说是一个为伪群体,这几种人中,第一种人是掌握住群体的力量,他们用大众来误导书法;第二种人就是假内行、假专家,但是,他们掌握了话语权,评判的标准就在他们手中,他们可以任意妄为;这三种人,就是一个负不起责,也不想负责的人。这样的人能做什么?他们还高高在上,谋取着高位。“即昧所见,尤喻所闻”,这就是书坛各种怪现象的由来。在当今时代的发酵下,愈演愈烈,还自为得意。

孙过庭把自己的书作题上古人的篇目,再做好包装,拿去给他们看。“贤者改观,愚夫继声”。“竟赏毫末之奇,罕议锋端之失”。果然发生了变化,评判标准也是不一样的,当普通人的作品拿过去的时候,他们给出的意见是否定。同样的作品,改头换面以后他们给出的结果是肯定。他们不在意作品的艺术内容,而是作品的外在形式。他们不在意作品的艺术质量,在意的是是否是名人所书。即“假之以缃缥,题之以古目。”

孙过庭发现,书法的好坏高下,与艺术方面的关系并不是很大。是由所谓的权威、专家说了算的。书法的评判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?书法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呢?

可以肯定的说,基本上没有评判标准。它们可能受各种因素的影响,它可能是政治的,它可能是人际的,可能是经济的,可能是艺术的,可能是包容万象。艺术是没有标准的,有标准的,不叫艺术,叫工艺。现在的问题又来了。那些评判人员是什么人组成的呢?是由专家、权威,还有就是精英。精英怎么来的?精英就是这些专家权威选出来,然后,不停地复制出来的人。他们在某一领域有话语权,他们也可能不懂书法,或一知半解,但他们已经被捧成了行业权威。至于评判的标准,是他们说你好就好,说你行就行。他们掌握有肯定和否定的权利,引领着书法的导向。

孙过庭书法受唐朝大力推广二王书风影响,专攻王羲之草书,他对掌握的二王笔法,达到了十分精熟的程度,在唐代,是无人能与他相比的。他提出了“古不乖时,今不同弊”的主张,他更是认识到“古质而今研”,把质朴与妍美的书风融合出新意,突破唐法森严,突破远韶魏晋,突破缺少自我。他在丰富笔法的同时,在技法上更是有所叩问。他遗留下来的墨迹本《书谱》就是他实践的证明,更是他艺术主张的展示成果。笔势纵横洒脱,己到心手两忘之境。

他在《书谱》中主张,写字不要画字,“巧涉丹青功亏翰墨”;他强调“趋变适时”,认为审美当随时代,创作当随时代;他反对当时人的把书法当作秘诀,择人而授的保守态度,所谓“质文三变,驰骛沿革,物理常然”;他主张书体要融合交汇“草不兼真,殆于专谨;真不通草,殊非翰札古”。他的这些主张,他的《书谱》,对中国书法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,同时,也奠定了书法理论的基本框架。

生前潦倒,身后辉煌,斯人思想,泽被千秋。

孙过庭(~),名虔礼,以字行。杭州富阳(今属浙江)人,一作陈留(今河南开封)人。

卢秀辉原创作品,欢迎转发共享,切莫用于商业,违者必究!

卢秀辉作品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